首页

美脚恋在线观看

时间:2025-05-24 11:04:25 作者:男子立遗嘱财产都归妻子未获法院支持 浏览量:16649

  我国目前已纳入罕见病目录的疾病数为207种,而中国已知的罕见病大约有1400余种,全球已知罕见病更是超过7000种。

  一些业界专家呼吁,加快推进我国罕见病纲领性法律的制定工作,明确定义我国罕见病、孤儿药等相关概念,并以此作为我国罕见病药品研发、社会保障、医疗救助等一系列相关后续政策的制定基础。

  罕见病种类多但覆盖人群比例少。在一定程度上,纳入罕见病目录内的疾病,可以率先获得社会、药企和有关部门的关注,从疾病研究、诊断治疗、新药研发到医疗保障等诸多方面获得“优待”。

  2018年,国家卫健委等五部门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纳入121种疾病。2023年9月20日,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公布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的通知》,新纳入罕见病86种。

  中国罕见病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在中国罕见病联盟等多家机构共同主办的“第十七届国际罕见病日”系列活动主会场上表示,目前,遵循罕见病目录,目录之内的患者能够获得相应的权益保障,但仍有很多罕见病病种还没包含在罕见病目录内,这是一个亟需突破的瓶颈问题。换言之,中国的罕见病防治事业需要走向法治的道路。

  清华大学法学院原院长王晨光此前曾提到,罕见病目录不是法律,没有强制性约束力,但是它是一个政策性的指引,是“软法”,有清晰的政策导向。

  近日,王晨光再度发声认为,目前,要解决罕见病全国性立法工作的诸多难点,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有关部委应该进一步出台相应规范,强化全国罕见病诊疗网络、登记网络的建设工作。

  张抒扬也提到,之所以迄今还没有一个中国罕见官方的罕见病定义,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患者底数还摸不清。“为什么我们在积极推进(罕见病)国家信息系统的建立,就是要集聚分散的资源,以支持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她举例说,财政拨款对于罕见病领域的支持也是有底线的,而摸清患者底数是所有工作的第一步。

  中国罕见病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第十七届国际罕见病日”系列活动上提出,建议将疾病纳入标准仅从患病率、新生儿发病率、患者人数等角度进行制定,以满足罕见病患者的临床需求。

  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罕见病目录的制定除了要考虑疾病发病率,还会统筹考虑经济可负担性、是否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等。截至目前,纳入罕见病目录的疾病均为“有药可医”的罕见病。而根据有关统计,在全球7000种罕见病种,95%没有特效药。

  宋瑞霖认为,当前的罕见病目录对罕见病定义具有局限性,重“疾病治疗”,轻“创新研发”,从新药研发的角度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限制罕见病领域的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药品“加速通道”程序在罕见疾病领域首次扩围,这为后续目录外罕见疾病支付与诊疗政策升级奠定基础。

  根据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去年3月底发布的《药审中心加快创新药上市许可申请审评工作规范(试行)》,对于罕见病药,相对于优先审评适用范围,加快审评工作规范适用范围不再局限于《罕见病目录》,从临床实际角度出发,以发病率/患病率角度对罕见疾病进行定义。对于目录外罕见疾病,不仅能够在研发阶段适用于加快审评工作规范,同时在上市审评阶段能够获得优先审评的权益。

  宋瑞霖进一步建议:在疾病诊断方面,建议把目录外罕见病纳入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络,由自愿纳入改为统一纳入,推动目录外罕见病患者登记工作。

  第一财经 作者:吴斯旻 【编辑:岳川】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安徽黄山:西溪南首届国际村BA开赛

朱西产预计,2030年~2035年左右能实现自动驾驶车辆的商业化应用。“当前距离L4级自动驾驶车辆大规模运营还早。”朱西产说。

银川公安助失散35年家庭团圆

4月26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月26日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梁惠玲围绕“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局面”作介绍。

最新统计:2023年台湾工厂总营收同比减8.8%

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国人民银行创设的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的重要激励机制。去年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为此提供了有力抓手。

俄罗斯莫斯科州一音乐厅恐袭事件死亡人数升至115人

走进运城市临猗县孙吉镇薛公村大闸蟹养殖基地,放眼望去,四通八达的道路把这里隔成数个整齐排列的长方格,水面泛着粼粼波光,犹如黄河岸畔的“小江南”。

山西晋城“90后”小伙抗癌的1891天:一边“破碎”一边重建

2011年9月,刚进入初中的陈明伶凭借着傲人的身高、臂长和出色的运动天赋被老师选中,进入广东省体校练习打篮球。“刚到省体那个学期,孩子才11岁,加上训练比较辛苦,她接连感冒发热了三次,但都没有跟家里人说。在第四次感冒发热时,才打电话告诉我,说想爸爸了,我听了心疼得落泪。”陈训说,那时由于担心孩子,第二天一大早就坐车到广州去看望,陪她聊天,还曾劝她如果觉得苦,就不用勉强训练,但陈明伶表示一定会坚持下去。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